2017年8月31日星期四

当豆瓣水军,靠给国产电影打五星能挣多少钱?

当豆瓣水军,靠给国产电影打五星能挣多少钱?

http://news.163.com/17/0901/00/CT75662L0001885B.html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正在豆瓣上看《仙人掌的嫁接和培育》的书评,突然就收到一封名为“招募豆瓣影视作品水军”的豆油(豆瓣站内邮件)。作为一个和友邻同仇敌忾多年鄙视水军刷分行为的正义豆瓣鹅,这对我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最伤人的是,我看起来真的很缺钱么???),所以我下意识的反应是——强硬而不失礼貌地拒绝了他。
PIC1 / 对你笑呵呵因为我讲礼貌
“三三你是不是傻?潜伏进去啊!知己知彼懂不懂?”
本来我是把截图发给龙妹吐槽的,妹想到她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苦口婆心地劝我混进去一探究竟,说这可能是个好选题。于是我翻了翻水军的经验贴补了下课,打算立个人设,伪装成一个被“为偶像刷单控评还能赚杯奶茶钱”所蒙蔽心智的贫穷追星少女(我容易吗我)。
发送好友请求后,惴惴不安地等待了一周,对方才通过了我的验证。
PIC2 /这就是三三下海之路的开端
水军第一步:验证资格丨装逼千日,变现一时
豆瓣的电影评分机制很妙,不是所有人注册了账号就立即能打出有效评分的。所以在饭圈,不少粉丝给自家爱豆当义务水军的首要任务就是养豆瓣“小号”,只有你注册时间够长,活跃度足够高,才能在爱豆有新作推出时第一时间打出有效高分蒙蔽吃瓜路人。
所以,水军头子的开场白往往都是“亲,把你的个人主页发过来看一下。”
PIC3/这是要验明真身了
豆瓣CEO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里曾解释道:
“我个人印象里,’非正常评分’大致有四类:
注册/收购账号刷高分的,
注册/收购账号刷低分的,
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的,
铁杆用户“捍卫豆瓣评分公正”反水行动的。”
不过阿北也淡定表示:豆瓣有自己的反刷分算法机制,分,刷是刷不动的。那些承接水军大单分发的“网络公司”的确也抱怨:“豆瓣是最难做的,因为他们经常改规则。”
PIC4 / 粉丝刷数据须知
水军第二步:按需评论丨各大影评大V语录合集
不就是核实豆瓣真实用户资格?豆瓣鹅了这么多年,三三没在怕的。主页发过去后我立即就接到了水军生涯第一个“任务”:《X魂街》。
上线的要求是:评论在10字以上,不能被删,不能带水军标签(这个小贴士简直是瞧不起我们水军智商),评分一般4星为佳。
PIC5 / 有时会直接提供评论内容,毒sir是招谁惹谁了
评论完要求给他发带ID截图反馈,为了应对豆瓣经常更改规则,现在验证有效的手段非常简单粗暴:刷新后能看见你的评论被显示即为合格。潜伏了半个多月,我发现买水军评论的好片烂片新片旧片都有:《杀了X》《XX有点酷》《XX的诱惑2》《X时明月X人心》《我X朋友的X朋友2》《XX者?浮出X面》……
【小孩才看评分,大人都看评分分布图,关注三三微信“网易王三三”或“wywss163”回复“豆瓣评分怎么看”教你一眼看出烂片】
水军第三步:即时结账丨我们不是水军,只是水军的搬运工
确定评论有效后对方很爽快,立即就可以结账,一单一般在3-10元不等。但三三发现,如果是片方走淘宝渠道向一些所谓的“网络宣传公司”购买豆瓣评论的话,价格却能飙升到20元一条,中间的羊毛谁薅走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三三加了不少“水军”的微信,最便宜的3元一单,最大方的6元。为了接近他们,我表明自己刚入行,想拓展拓展业务,了解了解情况。
我找到了一个头像顶着“QT网络”字样的人问他:“为什么你出价就能比别人高?”
他表示自己是“一手”,别人都是自己接了任务又发展下线,自己挣抽成,到了最底层的水军,拿到的钱自然就少了。
想起之前在豆瓣网络兼职小组看到了8毛一条的标价,可以说是黑吃黑了。
PIC6 / 其实我还接过6元/条的,配合你演出的我视而不见
所以想靠水军评论挣大钱,要么是直接对接片方宣传,要么就得自己发展出庞大的下线。
我按照理想状态为水军们算了笔账:
照我现在接的最贵每条6元和最低每条3元来算,这中间的差价就是3元。
如果你是QQ的SVIP6,你就能拉一个2000人的群发布任务,一单净赚6000块。
按我观察得来的任务发布频率来看,一个月一个上家能平均提供3个任务,你多联系几个上家,即便把权重、评论无效等不确定因素也纳入考虑范围,月入5w也不是梦(甚至你可以直接对接片方做生意了)。
最关键的是,你仅仅只是开了一个群。
PIC 7/ 有的人还会要求你发“招募豆瓣影评”的帖子帮他们寻找下线
水军第四步:多元产业丨互联网自助餐,水军只是前菜
我观察了一下这一个月来加微信的几个水军哥们儿,除了那个“QT网络”,其他人还在朋友圈里面干着其他私活儿:拉皮条、卖种子、IOS代充值、卖带颜色的小电影、出售软中华硬玉溪还卖各种管制刀具,感觉这块儿比水军朋克多了,这给了我一种错觉——朋友圈简直就是当代中国暗网。
PIC8 / 社会社会,不敢不敢
在水军的世界里,速度就是一切,大家都坐拥小弟三千,谁手快就能占据更多资源。有时几个水军同属于一个上线,这时就拼谁手速快了,相比微信低效率的单线程联系,有着全员禁言管理功能的QQ群就来的高效得多。
PIC9 / 在微信里,即使这样“抢先预定”了,也会因为人数太多通知混乱而漏掉不少生意
所以我又混进了一个QQ群,在这个群里你不仅能接到豆瓣电影评论刷分的活儿,还有各种各样的“兼职”项目,不管你是被什么项目吸引进来里的,在这个群里发布的所有任务你都能接。
PIC10 / 在这个群里一单只有两块了
这些在我工作时打下四五星却只值一两星的影视剧综艺,在结束工作后我改回了他们应得的分数。
但我的水军生涯却不是因为正义而终结,而是因为太过专业。
某天一位上线告诉我“做太多任务了”“容易引起怀疑”后拉黑了我。
我很委屈,我接单项目仅占所有评论的1/65而已啊???
PIC11 / 谨以此文献给我惊心动魄的水军之路

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

周其仁:“中国奇迹”的逻辑与续写奇迹的关键


周其仁:“中国奇迹”的逻辑与续写奇迹的关键

http://zqren.blogchina.com/867922978.html

2017-08-29 11:08:46栏目:其他 5785 0 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对此,经济学者做了系统回顾。2008年7月,年近百岁的诺奖得主科斯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组织了总结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经验的学术研讨会。是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2008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为9.6%,虽比上年有所降低,但还是达到1978年以来30年平均增长率。次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过一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宣布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也恰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虽然2009—2010年因施加强刺激政策而维系了高增长,但下行压力终究尾随而至。回头看,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GDP折成高达15%的年增长率,应该是一个增长阶段结束的空谷绝响。不过几年光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减速一半以上。

这里带出一个新问题,如何阐释中国经济的起落?分开来处理,可以增长解奇迹,下行析成因。但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希望在一个简明框架里获得对中国经济戏剧性变化一以贯之的理解,那就还须付出努力。下文从一个核心概念入手,试图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扩展相关分析,这个概念就是“体制成本”。

什么是体制成本?

人们熟知“成本”,那是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要获得收益都不得不支付的代价。成本包括货币的、非货币的,时间的、精力和精神的,抽象出来作为谋求任何收益所必不可少的付出,构成经济行为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可是在过去很长时期里,从事经济实务人士以及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关注重点一直集中于生产成本,即为生产某物所不得不发生的各项支付。唯有当大规模生产伴随大规模交易的现代经济成形之后,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才开始引起注意。1937年,年轻学者科斯首先提出“交易成本”概念,他发现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本身并不免费。因为存在着正的交易成本,市场里就存在企业和多种多样的经济组织,虽然以往的经济学思维往往对此视而不见。这一朴素发现,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无独有偶,也很年轻的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20世纪30年代从事抗战经济问题的研究时,也提出“纯商业费用”概念。他观察到当时湖南、江西等地的中国农民很穷,生产粮食的成本极低,但在沿海城市如宁波的粮食市场上,内地大米却竞争不过远道而来的泰国大米。经过仔细调查,张培刚发现从内地农村产地到沿海城市销地之间,经商成本过高是问题的关键,诸如地方割据、关卡需索无度及种种其他麻烦的顽固存在,把本来很有竞争力的内地大米排斥到沿海市场之外。他的结论是,如果有效改善商业通道,节约纯商业费用,战时中国的粮食供应将得到改善。考虑到当时张培刚还不可能读过上述科斯那篇论文,我们可以说一位中国学者独立发现了在生产成本之外还存在其他成本。这再次说明,当学者直面真实世界时,有机会提出一个新概念来阐释可观察到的反常现象。


20世纪30年代的科斯与张培刚

经历多年沉寂之后,“交易成本”终于引起学界注意并得到进一步阐释。1969年,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罗提出,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他因此打通科斯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关系,因为在斯密那一代学人那里,最关心经济体系的运行,而不是孤立而零碎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科斯的一些追随者则把交易成本概念扩展为“制度成本”。这是说,在直接生产之外需要付出的代价,还远不止狭义的交易成本。

以中国为例,计划经济时代省市互相串换计划分配物资,各地到中央计划部门跑要投资和建设项目,农民冒着“割尾巴”风险在黑市上交易自留地产品,以及那一波又一波频频发起的运动,虽然与狭义的交易无关,却无一不是在直接生产之外的巨大耗费。

在真实世界,制度无处不在。人们从事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各项经济活动,无不受制于特定的产权与契约安排,无不组成特定的组织与机构,如家庭、社区、企业、市场、货币体系、立法、税收与政策制定、政府及一系列监管部门。这些交织到一起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不仅源于个人的自愿选择而自发生成,而且受到传统、流行观念与“社会强制力”的作用而被构建。因此,为了在交易成本(或“纯商业费用”)和制度成本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我们要把观察和分析的重点转向成体系的制度,特别要关注那些由社会强制实施的组织与制度怎样影响个人的选择,并以此影响经济运行。

本文使用的体制成本,是指经济运行所必须支付的一种成本。体制由一系列制度构成,运行于由社会强制执行的产权与合约的基础之上。举凡体制确立、运行和改变所耗费的资源,就是体制成本。体制成本的性质和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紧要。

与狭义的“交易成本”或“纯商业费用”相比,“体制成本”不但可以扩展到对形形色色非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而且可以深化对市场及非市场行为的一般理解。人们习惯于把市场交易视为利益诱导下的自愿选择和契约组合,因此无须涉及那些带强制性质、包括合法强制的力量与机制。“体制成本”则不同。

作为真实世界里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集合,社会强制力包括流行观念、政府权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政策制度禁止或许可,从一开始就是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要件。对体制成本的观察和分析,涉及国家行为,离不开国家理论。与“制度成本”相比,“体制成本”更强调成体系的制度而非单一的、个别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把重点放到约束着自发自愿行为的社会强制力本身的约束条件。

回溯过去,狭义的交易成本和单一的制度成本,可以看作是体制成本的局部或特例,我们的认知从局部和特例开始,走向更一般的抽象。

“中国奇迹”的奥秘在于大幅降低体制成本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不是一个自然现象。远的不提,1980年中国制订1981—1985年计划(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确立下来的年平均增长目标不过是4%,“争取达到5%”。为什么处于高速增长起点时段的中国,定下那么一个事后看来低估自己潜力的增长目标呢?

因为当时中国经济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最大问题是在当时这个“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度,吃饭问题还没有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非常贫困,无从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那么,为什么农业拖腿、农民贫穷?答案是存在严重的体制障碍:不论政府多么急切地希望发展农业生产,也不论几亿农民多么急切地希望改善生活,当时成体系的经济体制,运行效果就是事与愿违,怎么也打不开鼓励农业增产的阀门。

是的,并非单项制度或单项政策,而是成体系的、彼此纠缠到一起的观念、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共同导向此类困境。

这里首先是人民公社生产制度,集体出工、集体劳动、集体分配,虽享有一定规模经济的好处,但因难以准确计量个别社员的付出与贡献,从而难以调动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不仅如此,那种集体生产模式还常常因错误指挥和武断命令而遭受严重损失。

其次,农村土地的集体公有一旦建立,似乎就再也不需要也不允许在农民家庭之间划出必要的土地产权界限。

再次是农产品统购统销,由政府全盘管制农产品流通,政府一手定价定量收购,一手定量定价在城市配给,基本排除市场机能。

最后,为了维系农产品生产,国家禁止农民外流,不得自由转入收入较高的非农业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拥有数量充沛的生产要素也无济于事。劳动力不能自动转为生产力,庞大人口不但带不来红利,反而成为包袱,最后导致严厉的生育控制政策出台。按照传统分析,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较低的产出品价格,从而激发需求增加,转过来拉动供给。但此分析忽略了一点:过高的体制成本妨碍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限制产出增加,结果就在农业生产要素极其充裕的条件下,农产品却长期供不应求。于是,低农业生产成本——它的另一面就是农民贫穷——与农产品短缺长期并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难以克服的瓶颈。这说明,需要对体制成本做出恰当分析,才能理解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那些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

中国解决上述难题是靠体制改革。由于制度障碍并非孤立个别,而是自成一套体系,破解之道就是必须多管齐下。当时先实施的治标政策是休养生息:政府动用极为稀缺的外汇,增加进口粮食以减少征购量,让负荷过重的农业、农民和农村缓一口气。接着政府又动用财政资源——当时要靠赤字维持——提升超额出售农产品的收购价,在边际上增加农民增产的激励。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尊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务实哲学,鼓励地方、基层和农民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大胆改革创新。特别是当安徽、四川等省区自下而上冒出来包产到户的时候,中央政府不失时机地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威给予底层自发改革以合法化承认。结果,仅仅几年时间,在农业生产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中国农业从生产、流通、分配到土地产权制度,渐进而又全盘地推进了改革。

很清楚,被历史短缺和农民贫困逼出来的改革,大幅度降低体制成本,才打开了充分释放原本数量充裕的农业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阀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支持了国民经济增长。回头看历史检验了以下结论:农村改革这场奠基礼,突破了1981—1986年中国经济原先计划“保四争五”的格局,为后来中国经济更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明白,中国并不需要把八亿农民束缚在农业和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力”转向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城镇部门,构成中国高速增长的扎实基础。不过,这波经济潜力的释放要求突破更为严重的体制障碍,包括对从事工业和城镇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也包括对非公经济包括个体户、私人合伙以及民营企业雇工经营的法律禁止。给定那个时代背景,这两大障碍比承认农业家庭经营更难以逾越,因为触及更成体系的意识形态、法律以及习俗惯例。幸亏中国已积累了渐进改革的经验,那就是允许和鼓励先行先试,从局部地方的改革试验入手,直到新选择所表现的经济社会效果为多数人接受,再完成改革的全局合法化。大体到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思想政治方面的反复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得以确立。

更大挑战接踵而至。中国突然爆发出来的务工经商生产力,到哪里去寻找能够容纳得了它们的市场?出路是融入全球化。首先是借力发达经济体的市场。这也是从实际出发的选择,因为日后凸显的中国制造能力并非内生而成,从一开始,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商业模式,就参与中国制造能力的形成。后来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靠全球市场消化自己惊人庞大的生产力,合乎逻辑。通常看法,经济学上历久弥新的比较优势定理,应该是分析中国经济崛起最合适的分析框架。

问题是,比较优势理论要获得用武之地,需要一个必不可缺的前提,那就是在发达国与后进国之间存在大规模贸易。问题是,究竟具备什么条件,潜在的比较优势才被唤醒并受到强有力激发?

无须强调,潜在的低生产成本从来就不会自动生成比较优势。关键是能不能消除妨碍生产活动的体制束缚。不幸的是,潜在超低的生产成本常常伴之以极为高昂的体制成本,妨碍经济运行,以至于本来有机会显露的竞争潜能,根本无从发生。人口多包袱重,劳力多就业难度大。若问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搞不起来,答案是原本极低的生产成本受到极高体制成本的拖累。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倘若落后国不开放,根本拒绝与他人比较,那又怎么可能谈得到比较优势?

中国的基本经验不是别的,正是经由改革开放大幅降低体制成本。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举其大要,破除国家对工业和其他较高收益产业的行政垄断,欢迎外资落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解除国际贸易的国家专营,启动汇率改革(特别是主动减除严重的本币高估),持续改革进出口体制,根本改善外贸服务,所有这些改革硬仗,一役也不能少。归结起来,就是把先前几乎无穷高的体制成本大幅度降下来,同时也包括降低中国人接受一切先进技术管理知识的学习成本。在此前提下,中国潜在生产成本优势才开始得到激发,中国出口才开始发力,世界也才得以发现中国经济拥有惊人的比较优势。因此,真实的中国经验是以降体制成本为纲领,靠改革开放释放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为理解和阐释中国经验,有必要扩展比较优势的内涵,把生产成本与体制成本一并纳入分析框架。

体制成本的经济规律和重新上升

体制成本也是成本,终究服从成本行为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学理论上,所有成本曲线一律先降后升。所以如此,传统解释的是边际收益递减。那是说,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在合理的要素结构范围内,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会在边际上带来产出增加,此时对应于产出规模,成本下降;但是过了合理临界点,增加某要素投入带来产出增量不增反减,于是成本曲线见底回升。

中国的现实让我们格外关注体制成本。体制成本不是个别生产者、消费者或个别厂商在竞争中为获利所自愿支付的成本,而是成体系的、即使行为个体不自愿也非承担不可的成本。这类体制成本具有强制缴纳的性质,不受一般市场竞争和讨价还价的约束,因此更不容易得到合理节制,可能比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曲线更早、更大幅度上涨。

让我们先看一组中国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5—2012年间,中国名义GDP从60 793.7亿元到518 942.1亿元,共增长8.5倍。这显然是战后大国难得一见的高速增长。不过无可避免,中国高速增长也必须付出代价即成本。对此,人们曾普遍关注,是不是劳力成本的过快增长削弱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过我们发现,同期全国工资总增长8.7倍,几乎与名义GDP增速持平,并没有特别快于经济总增长的出格表现。期间大大快于总经济增长的,是以下几个变量:第一,税收,同期全国税收总额增长了16.7倍,相当于经济总量增长倍数的197%,或工资总额增长倍数的192%。第二,包括税外收益的财政收入,期间增长了18.8倍,快于税收增长。第三,全国社保缴纳,期间共增长28.7倍。第四,土地出让金,同期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增长了64倍。

以上诸项,都是为生产附加价值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加到一起,在以上观察期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法定的、带强制性成本项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经济总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受市场法则支配的其他成本项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转型中国在取得高速增长成就的同时,尚没有形成持续约束体制成本增长的有效机制。这是渐进改革远没有到位的表现,也必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消极影响。比照早期以“解放思想、放权让利”为纲领的改革,随着中国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因发挥比较成本优势而实现高速增长,一度大幅降低的体制成本又重新掉头向上,并以远超高速经济增长的更高速度回升。实际情形很像一匹巨型骆驼,早期减负促其迅跑,却在高速行进中不断被加载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终于令其前行乏力。本文认为,对于一个迄今为止靠比较成本优势在全球立足的经济体,中国高速增长轨迹的变动,可用体制成本的下降和重新上升给予解释。

还有一些体制成本,或难以在统计上得到反映。观察表明,经济活动中涉及产权界定、合约纠纷、新产品开发与相关市场准入、政府专营范围变动、行政诉讼和民事案件审理等事务,无一例外,都需要在直接生产成本之外另有耗费。虽然这类广义的交易成本或本文定义的体制成本在一切所谓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也照样发生,但对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而言,这些非生产成本的形态还是颇具特色、自成一家。以笔者曾经研究过的民营快递案例来简要讨论这类成本的性质。

随着商业活动频繁,诸如商业文书、样品以及后来大成气候的电商包裹的快递业务蒸蒸日上。20世纪90年代民间出现“小红帽”,而联邦快递等五大国际物流公司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可是,快递业务起步就面临新问题:非邮政机构有权经营快递吗?邮政部门持否定立场,因为80年代通过的《邮政法》,明文规定送信业务属于国家专营。新问题是,原先的法规到底能不能自动覆盖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业务?对此原邮电部的立场是,为保护公民通信自由,非坚持邮政专营不可。于是,争议重点转到新兴快递商业包裹,究竟是不是还属于原先的“信件”范畴。

利益纠葛使咬文嚼字成为一门必修课。何谓“信件”?1990年的《邮政法实施细则》指明,“信件包括信函和明信片”,而“信函是指以套封形式传递的缄封信息载体”——按此释义,套封传递并缄封的《二十四史》、《资本论》或《大英百科全书》,是不是也统统可以划入信函?还有,何谓“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该部颁细则声明,“是指以符号、图像、音响等方式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考虑到中国人对常用语汇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该细则还特地宣布,邮政专营的“具体内容由邮电部规定”。

甚至恐怖分子在“9·11”袭击美国的后遗症,也为中国延伸邮政专营添加了一段插曲。2001年11月15日,为防止已在美国有报道发生的炭疽病毒事件蔓延到中国,国务院办公厅紧急通知,要求“加强信件、印刷品等寄递业务管理,防止炭疽杆菌传播”。据此,笔者当时发表评论指出,这些有悖常理的不当行政管制,要保护的仅是邮政部门过时的专营特权,与防炭疽病毒一点也不相干。

上述案例,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里似乎小到不足为道。不过深入案例,才清楚认识中国经济所遭遇体制摩擦的经济性质。很明白,在直接生产成本或直接服务成本之外,经济运行还要支付其他耗费。这些“额外的”代价,可以大到足以让许多商业活动根本无从发生。

也不要以为这个案例发生在新世纪之初,随着时间展开,那些阻碍创新、抑制投资、干扰就业增加的体制成本就会自动降低。观察表明,新世纪初中国经济摆脱上一轮通缩重新走强之后,“宏观调控”压倒了“打破行政垄断”的改革部署,不当管制重重叠叠,行政审批愈演愈烈。2012年新一届政府再次高举“放权让利”,以此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由此而来。新一届政府宣布要清理废除行政审批文件,多达成百上千,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计划时代的遗产,而是在新世纪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行政部门左一项右一项加到经济运行中来的。

此外,转型腐败是一种成体系的、由转型进程内生的体制性腐败。虽然个别贪腐可以对体制运行产生某种润滑效果而在客观上具有某种生产性,但随着腐败行为的蔓延和体制化,它像扩散的癌细胞一样迅速吞噬健康的经济细胞,因而是实现持续增长的死敌。奢靡的逻辑结果类似腐败,那些与日俱增的巨大花销,也终究要露出压抑经济增长的真实面目。

结论:体制成本至关紧要

本文定义的体制成本,是“成体系的制度带给经济运行的成本”。它不但包括由前辈学者原创、极富启发性的交易费用或纯商业费用,而且包括在市场以及非市场环境里通过一系列制度强加给各方当事人的成本,其中包括税费、管制、审批、法律政策的限制及禁止,以及围绕希冀这些变量发生变化的观念、舆论、公共政策辩论以至于政治竞争等相关耗费。强制性成本之所以得以普遍发生,是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国家及其代理机构或代理人参与其中。在产权受到合格保护(这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行为的结果)、资源利用基于自愿选择的场合,形形色色的契约真要得到执行,在事实上离不开合法强制力居中提供服务。在命令经济即国家直接配置资源的场合,强制力内生于政企合一的行政经济综合体,体制成本直接构成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国家强制力都参与经济运行,经济增长都支付体制成本。体制成本为零的世界,不过是想象中的乌托邦。

转型——从计划命令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是体制变革,即一系列制度发生转变从而影响经济体系的运行。由于体制变量在转型经济中居于更为显著的中心位置,因此超越直接生产成本和狭义交易成本的体制成本,相对容易被纳入转型经济研究者的视野。要理解和阐释转型经济的种种现象,诸如变革动力、阻力与摩擦、潜在生产力的突然释放、长期经济走势的起落,皆离不开对体制成本的分析。

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难得案例。改革前令人难堪的贫困,同时意味着拥有极为低廉的直接生产成本,表明在中国经济体内蕴含着极为巨大的潜在比较成本优势。要解决的问题,是把高昂的体制成本大幅度降下来,为此必须打破原有体制坚硬的外壳。改革开放实现了以上使命,经由一系列制度变迁——观念的、法律的、成体系政策设计与组织安排的转变——使得中国潜在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破门而出,由此改变经济体系运行的轨迹与绩效,创造了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因此,理解中国经验的基本线索,不是别的,正是以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大幅度降低了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

不过,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伟大中国成就,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冷峻的经济法则。成本曲线终究先降后升,体制成本甚至在高速增长中升得更急。伴随高速经济增长,人们观察到曾经大幅下降的体制成本重新上升,表现在税费和各种法定负担以快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增长,行政审批叠床架屋,设租寻租行为有增无减,必要的市场监管缺位与不当行政管制层层加码并存,所有这一切只能列支在体制成本项下的因素,合成了一个负面结果:单位产出要承受日趋加重的成本负担,并由此削弱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比较竞争优势,拖累一向靠成本优势发力的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很清楚,以全面深化改革抑制并扭转体制成本重新急升的势头,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0538790100kci0.html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找些什么梦,那不能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就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显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是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的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特别推荐】《哈姆雷特》经典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将“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人类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也正是这样一个人类无法逃脱的境地,这样一个人类颠扑不破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上下求索了千百年的问题,让人越发觉得笼罩在这部伟大作品上的人性光辉的迷人和深邃。
 
    鲁迅刻画的阿Q,直刺所有中国人的劣根性;夏洛特.勃朗宁笔下的简.爱,发出 了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最强音;而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不但发出了人类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呐喊,更为可贵的是,在呐喊声下,受伤的呜咽,犹豫的态度和面对 抉择时的不知所措——这些不完美,让人这个动物显得如此的有尊严。

======================================================================================



哈姆雷特将自己的人生架构在了一系列的矛盾之上:沉默还是爆发?果敢还是颓废?复仇还是等待?生存还是毁灭?他直率地将这类问题置于自己的独白中和读者及观众讨论。因此,沿着他全剧中的七段独白的轨迹,我想我们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在第一段独白中,哈姆雷特上来就说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父亲意外地死亡,母亲居然“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而且是他的叔叔、父亲的弟弟、刚刚继承王位的丹麦国王,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在宫廷中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年轻王子,在两个月内面对一系列的打击,显然有些手足无措。除了将仇恨转移到母亲的头上——“就算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牲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外,他甚至冒出了轻生的念头——“啊!但愿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为曾制定禁止自杀的法律。”按照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是没有人跟我们商量过就胡乱将我们抛洒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冷酷的事实。此时的哈姆雷特在一片荒谬中,找不到一个立足点!


   可是,当他在露台上遇见自己父亲的灵魂时,得知自己的父亲并非如众人所说死于毒蛇的之口,而是自己的叔叔用毒药灌入父亲的耳朵致死时。哈姆雷特有些不敢相信,“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成衰老,支持着我的身体呀!”可是,很快他就会过神来,关于父亲的提示,他发誓“是的,我要从我的记忆的碑版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陈言套语、一切过去的印象、我的少年阅历所留下的痕迹;只让你的命令留在我的脑筋的书卷里,不掺杂一些下贱的废料。”两眼喷出怒火的哈姆雷特将曾经热爱的母亲管作“最恶毒的妇人”,自己的叔叔更是一个“满面都是笑,骨子里却是杀人的奸贼”。从悲伤到愤怒,哈姆雷特正在改变自己,可是这并不容易。在这一幕的最后,哈姆雷特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里,他用到了“倒楣”这个词,可见其内心深处还是有几丝犹豫。正是这种犹豫,这种不完美让我们感到道了哈姆雷特的真实,感到了他在我们周围的存在。

   他装疯卖傻,掩饰自己,没想却遭来叔父和权臣波洛涅斯的怀疑。为了装得更真实,他甚至牺牲掉自己的爱情——衣衫不整地去冲撞自己的恋人奥菲利亚。面对国王派来的探子,他虽能巧妙周旋,却也一时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或者说他还在犹豫,没有下定最后得决心。所以,当看到一帮到皇宫来演戏的伶人都能在戏中倾注全部的热情时,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可是我,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在做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我应该忍受这样的侮辱,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否则我早已用者奴才的尸肉,喂满了满天乌鸢……啊!复仇。”柯勒律治在他的莎士比亚演讲札记里说:“哈姆雷特是勇敢不怕死的;但他因多感而犹豫,因多虑尔延迟,因决心的果断而消失了行动的力量。”我倒觉得这是哈姆雷特的拖刀计,恰恰反映出了这位王子的智谋。因为他已打算用伶人演一出杀兄娶嫂的戏——《捕鼠机》来测试国王,待暗中观察国王的反应后,再作打算。

   第四段独白便是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他的著名不仅在于哈姆雷特将自己的生活上升到了哲学的思考的高度,更在于哈姆雷特从此赢得了重生。“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自然让人想起鲁迅的那句经典的“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抉择中求生存?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正是用一个角色写出了所有人的人生。如果选择毁灭,可以逃避“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那或许是个好的选择。可是“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契诃夫《普拉东诺夫》中的普拉东诺夫说:“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我相信这个世界上遍布普拉东诺夫,也遍布哈姆雷特,其中就有你和我。所以,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毁灭是不可能的了,只有生存、战斗、复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说得多好啊,一个英武果敢的哈姆雷特和以前那个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说再见了。新生是美好的,重生又何尝不是?就像此时的哈姆雷特,就像那时的文艺复兴。


   哈姆雷特精心设计的《捕鼠机》在国王、王后以及众大臣面前上演了。结果和他预料的一样,国王看过后大惊失色,匆匆回宫。这次试探,坚定了哈姆雷特的信念。在“一夜之中最阴森的时候,鬼魂都在此刻从坟墓里出来,地狱也要向人世吐放疠气;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行为。”纵然如此,他也没有立刻跟去寻仇,而是先去找自己的母亲。他说:“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我要用利剑一样的说话刺痛她的心,可是决不伤害她身体上一根毛发。” 他爱他的母亲,哈姆雷特此刻明白,她的母亲是无辜的。就算有错,也是不过是在父亲死后屈服于新国王,所以他不会杀死母亲。许多人都对哈姆雷特没有立刻感到国王的寝宫杀死国王二扼腕叹息。其实,他这样做自有他的目的,在紧接其后的第六段独白中,哈姆雷特给出了答案。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先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我,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一开始,我也不明白哈姆雷特何以断定国王死后会上天堂。原来根据基督教教义,人在忏悔中死去的话,是可以上天堂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坠地狱。”除此之外,在基督教中,不经审判而自己动手杀死他人仍然是件罪恶。所以在哈姆雷特的心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基督教徒与自然人的斗争。

    不料,见完母亲,错杀权臣波洛涅斯后,哈姆雷特就被国王派去英格兰。丹麦王想借英格兰王之手除掉哈哈姆雷特。在去的途中,王子看到挪威的士兵在他们的福丁布拉斯王子带领下,为了一块“徒有虚名毫无实利的土地”忘我地拼杀。哈姆雷特受到了很大地触动。他叹道:“瞧这一支勇猛的大军,领队的是一个娇养的少年王子,勃勃的雄心振起了他的精神,使他蔑视不可知的结果,为了区区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啊!从这一刻起,让我摈弃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额脑际。”一个雄性的哈姆雷特从此呼之欲出,直到最后成功从英格兰逃脱,回宫刺杀国王。哈姆雷特在复仇之路上,再也没有回头。歌德曾说过:“据我看来莎士比亚的原意是想要在这戏里表现出一桩大事放在一个不适于施行的人身上所发生的效果。据我看全戏便是在这观点下创作的。一棵大树栽在一个值钱的瓶子里,而这瓶只适合插进几枝鲜花:树根膨胀,瓶可就碎了。”歌德把哈姆雷特看作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不知道歌德是据何做出如此评价,依我看来,不免显得过于草率。

    这七段独白,每每哈姆雷特高声吟颂或是低声细语,我们在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时,哪怕一次不经意的反躬一瞥,总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和哈姆雷特的相似处:贯穿于生命始终的抉择与矛盾。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身上的“哈姆雷特的味道”吧。

                                                 —— 平阳摘抄

====================================================================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英:《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 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 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 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 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 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 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 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 十四行诗。

     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 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 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

“来钱点”至关重要

《人生在世,“来钱点”至关重要!》——“来钱点”是什么?本文所说的“来钱点”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收入来源点。例如:一个人只有一份工作收入,那么他的“来钱点”就只有这么一个收进钱的来源,而一家拥有数十间连锁店的连锁公司则拥有数十个“来钱点”;一个国际知名企业则拥有海量的消费者向它们的销售网点购物,该企业的“来钱点”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相反,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它连一个“来钱点”都没有,那么他必然就收入为零,生活将凄惨不己。社会中那些没有收入的人们,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来钱点”,而那些日进斗金、生活富裕的人们,就是因为他们建立拥有了很多的“来钱点”,或者一两个巨大的“来钱点”,才致使他们的收入滚滚而来、日进斗金。
 
   一个人、一个企业要赚到钱,第一、它必须拥有受欢迎的产品与服务和价格。第二、在有了好的产品、服务、价格的基础之上,它还必须建立起较多的推广销售的“销售点”(来钱点)、广宣点、销售渠道。二者缺一不可、缺一必败、缺一必亏!

  一个人或企业,其收入必然来源于它的“来钱点”,而“来钱点”又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1、单点 2、单量 3、点数(点、量、面)。a“单点”是指:一个人或企业,它是否拥有一个来钱的推销点(例如:一个店铺、一个摊位、一个网店等等)。b“单量”是指:一个人或企业它建立的那一个“来钱点”的来钱量、销售量、盈利量。c“点数”是指:一个人或企业,它建立拥有了多少个来钱点。在能够盈利的基础之上,来钱点越多,则收入就越多。相反,来钱点越少就收入越少,来钱点为零则收入就为零。

2017年8月29日星期二

马尔萨斯人口论简介

马尔萨斯人口论简介:

马尔萨斯主义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学派。产生于18世纪,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1)、两个公理: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2)》两个级数: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数率增加, 生活资料只以 算术级数增加。
(3)。两个抑制:积极抑制,利用提高 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和 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 道德抑制,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降低 出生率,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
(4)。一条规律: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在一定范围的 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之后收益递减。
(5)一个适度: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6)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致。(7)四点结论:第一, 工人贫困、失业并非 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 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 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第三,在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法则的支配,工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2 名词解释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英国 庸俗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anism)是 英国 经济学家 马尔萨斯在《 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 人口理论体系。

3 抑制人口
人类的性本能决定人口以 几何级数增长,若不加以控制,每25年可增加一倍;因 土地有限而导致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食物只能以 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受 生活资料的制约,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条件下,便随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人口将超过食物的供给量。而食物不足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故人口与食物间的不平衡总是通过抑制人口增长而加以改善。他提出两类抑制 人口增长的方法为: 道德抑制与积极抑制。前者指人们通过晚婚、独身、节育来控制 出生率;但若人们未能通过 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则恶习、贫困、战争、疾病、瘟疫、供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他认为,积极抑制是残酷的,鼓励人们采用道德抑制,以避免恶习或贫困发生。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 人口学诞生的标志。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作为精确的人口增长与食物增长的比例关系缺乏充足的事实根据,也没有认识到社会与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育观及食物供应水平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4 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 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 生活资料按 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 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 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5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在《 人口原理》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 土地生产人类 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 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 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096:13。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显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使其结果趋于平衡。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他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6 社会改革
马尔萨斯反对葛德文等人的社会改革论,指出: 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 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 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废除财产 私有制,实行 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势必刺激 人口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 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只有保持财产 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所以,财产 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 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其次,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他宣扬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救济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于别人,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力的;再次, 工人 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人口的多寡。一国的 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 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 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

“围观”创造历史 ——4•16亲历者的自述

“围观”创造历史
——4•16亲历者的自述
王译

(编者按:本文是福建三网友案关注团成员关于4月16日“围观”活动的纪实,《议报》首发。)
由严晓铃被轮奸致死案,所引发的福建维权人士游精佑、范燕琼、吴华英在网上发帖声援而被控 “诬告陷害”案,4月16日在马尾法院第三次开庭。

继2010年3月19日第二次开庭,福建三网友“诬陷案”的民意以达鼎沸,当游精佑的委托律师刘晓原发出马尾法院宣布4月16号再次开庭的消息以后,各地网友不约而同奔赴福建马尾现场围观。

4月13日下午3点,首批福建马尾三网友“被诬陷案”关注团一行7人:王荔蕻、华泽、王译、天天、单雅娟、李金城、高健从北京西客站出发,到福州市马尾围观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案件,他们都将会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列车如风驰电掣般飞驰,路在不断地延伸。旅途中,王荔蕻谈起前几日崔卫平、艾晓明教授为屠夫送行的场面,崔教授曾说“我们要快乐的维权”,于是,网友们便唱起来欢快的《草泥马之歌》。列车乘务员被他们热烈的气氛所感染,网友们乘机向乘客们讲述马尾三网友的故事,并邀请他们16日到马尾法院现场围观。

14日中午12点,北京网友关注团抵达福州;网友们下车时感叹:福州,我来了!出站口,屠夫与先到的云南网友朱承志、广西网友张维、深圳网友石玉林等人到站迎接。

大家聚集车站拍照合影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此巧遇律师郝劲松。进餐时,郝劲松律师表示,他将会参与关注团,16号那天必定要去马尾法院现场围观。

从抵达福州之时,网友们的行踪便进入了一些不明身份的人神秘镜头之内。

在转车等候时,深圳网友陈书伟奇迹般现身,他张贴宣传单的熟练速度也令人咋舌,屠夫及陆续赶到福州的网友开始向游人乘客发放《宣扬胡主席依法治国理念,坚决与司法黑恶势力开战》的宣传单;不明身份的人则躲藏在检查站偷拍,华泽与天天马上拿起摄像机与他对拍。

辗转到达屠夫预定的明珠宾馆,门口早已等候了“被诬陷案”三网友的女儿们及吴华英的母亲,游精佑之女游豫璟、吴华英之女杜梅、范燕琼之女林静怡;谁说福建无美女?她们却个个品貌不凡;她们说法院只给了每家三个旁听证的名额;源于受这个案子的影响,其中两个女孩子已经辍学。

路上屠夫曾说他预订的宾馆是如何地便宜,并且面临闽江环境是多么地优美,到达后果不其然,在宽敞的宾馆大院内紧挨着江边,镶嵌在地上的两枚大炮作为宾馆的标志物,一百多年前的中法战争中,法国为控制台湾海峡所引起(马尾海战)的硝烟就在这里弥漫;马尾海军全军覆没,使清政府蒙羞。

进入宾馆入住,此时,一个一直保持沉默的神秘人物才显现在大家面前,他就是德先生研究所负责人——张辉,他总是谦和地微笑而不语,直到吃晚饭时大家为走下网络终于相聚而群情振奋时,他也没说上三言两语。

餐毕,大家便自觉到马尾附近大街上散发传单,杜梅、游豫璟、王译、高健、单雅娟、天天、张维、石玉林等人,直到被蒙蒙细雨淋湿,王译说鞋子已经湿透,看到大街上人群渐渐稀少,他们才撤离。回到住处,原来登记好的房间服务员让同住一室的人补加身份证;服务员说是公安让他们这样做的。据张辉先生说,在他入住的时候,三名公安也随着入住他左右房间。

15号,各地网友不断赶来,其中深圳网友方志雄(网名龙天)率众,在南京读书的大学生90后王方铮、功彬等大学生、山东网友、湖北网友、广东网友、北京网友、福建网友、四川网友等各地区的网友们陆续到达福州马尾与先到的网友汇集。

15号上午10点多,6网友,冒着连绵不断的阴雨寒风,到福州马尾法院申请16号三网友开庭审理旁听被拒。

下午2点多,陈书伟、王译、高健、张维、方志雄、单雅娟与老宁7人上街去福建大学城散发宣传单,半个小时后王译和单雅娟在大学城学校门口被抓。陈书伟得知消息后挺身而出:我和她们俩是一伙的,要带也把我带走!他们三个被带到了福大校园警务处,一个叫翁德顺的副所长负责向他们问话,并拿着传单仔细看了一番,然后出去打电话把福州上街国保大队的人叫了过来。以下是双方的部分对话:

国宝问:“你们为什么要发这些传单?”王译反问:“传单的案件内容你们都了解吗?”国宝:“有些不太清楚。”王译:“那就对了,正是因为你们福州官方媒体不宣传报道,我们才来补上这一课。让福州老百姓都知道你们的当地的司法是多么地黑暗。”陈书伟说:“你们先不要问那么多,我来问你们,第一、我们发传单的内容违不违法?第二、我们发传单的行为违不违法?先把这两点搞清楚再说其他。”

王译用手机发出信息,告诉朋友自己身在何处及这个学校警务处的电话号码。这下可了不得了!一时间,警务处电话不断,国内外的朋友一起打进来,警察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不知何时,陈书伟把玻璃板下面警察的电话号码信息也发了出去,结果,警务室电话不断,几个警察的电话也不断,有个警察紧张地跑到套间里对同事说,他手机打来一百多个电话,还有来自国外的。

晚上6点,天渐渐黑了下来。忽然一阵大乱,原来屠夫、平修、朱承 志、李金城、华泽、天天、张维、石玉林、高健、方志雄都赶到了大学城,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年轻美貌的果实法师由一个居士陪同也来到了福大校园。平修、华泽、天天她们各自拿着摄像机不断在拍摄,其他网友也拿着相机拍。王译听到警察给上司打电话,就马上给屠夫发出信息:警方正在要求增援,你们赶快撤离!但屠夫他们不肯离去;王译又给张辉发出信息:我们是来声援三网友的,不要管我,声援三网友要紧。

此时正是学生们放学吃饭的时候,他们看到这里有动静都过来围观,屠夫他们几个开始给学生们讲解三网友的故事,学生被警察驱散,他们开始拉警戒线,不让学生靠近警务室,网友在外面唱起来《国际歌》,房间里陈书伟和王译也拉手在唱。夜幕降临,风雨交加的室外很冷,屠夫及其他网友不甘心丢弃被扣押的三网友,迟迟不肯离去,华泽与屠夫不断拍着警务室的门,要求自首,天天则不断地在门口用娃娃腔戏弄把门的小警察。据李金城后来讲,警察的增援部队正在开往福建大学城,如果都被拘押了怎么办?将近8点的时候保安武警已到校园大约70多人。

此时的气氛已非常紧张,一旦外面的网友被抓,明天开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网友们救不出同伴都坚持不肯离去,后方的众多网友纷纷打电话、发信息说明天启程过来声援。游精佑三网友还没有出来,另外三网友此时又进去了,如果福州警方不放人,网友就会源源不断地赶过来,事情可大可小,这对福州警方来说还真是个小小的考验。

王荔蕻与张辉不断打电话进来与警务室外面的网友交流,僵持了一段时间,大约8点多钟,警务室又来了十几个清一色的青年便衣,从后门带走了被囚禁的三网友,警务室外面的网友也开始撤离学校。

这时,关注团驻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安排,张辉本着合情合理合法的精神提出了第二天必须秉持的原则:第一,文明、理性、非暴力和不接触,这四点必须做到;第二,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两点必须做到;第三,每个摄影者身边都要有一个年轻的棒小伙子护驾,任何人不得意气用事冲破警戒线。张辉先生提出的这些原则获得大家的一致同意,没有任何人提出反驳。

艰难的煎熬,凌晨12点30分,终于收到了三网友的信息,他们已经被放出来了,请大家放心。王荔蕻、张辉、屠夫及网友们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陈书伟讲述了他在被问询时的情况,他说如果我们用法律办事,这些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又给他们上了一堂课,最后一个警察悄悄地对他说:社会需要你们这样的人。

给王译做笔录的警察最后对她说:你们的法律知识与道德水准已经达到很高的一个层次,我们真的不敢漠视你们,就连这个谈话的地点我们都开会讨论了好久,你们大老远从北京过来声援三个互不相识的人,说明你们是正义的,这个社会真的不能没有你们这批维权人士,我打心眼里敬佩你们!

最终让极不情愿送他们三个回去的警察掏出100元路费回到了宾馆。

4月16号终于来临,早上5:30大家便起床,由朱承志带队2人一排,喊着“一、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令,整整齐齐地向马尾法院走去;便衣尾随其后。

到了马尾法院门口刚刚 6点钟,网友们开始在法院大门的右侧拉自己的“防捣乱警戒线”,大家正在忙活扎黄丝带、佩戴“让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胸牌,突然平修叫道:你们快来看那是谁?大家走近一看,摄像机镜头里出现了屠夫在3•19时拍的那个嘴歪眼斜抽烟的平头警察,大家一阵哄笑,屠夫笑着与对面拉警戒线的那个平头警察打招呼:喂!兄弟!你好吗?平头朝这边笑了起来。

警戒线刚刚拉好,大约7点左右,大批的保安队伍往法院门口这里走来过来,大约三四百人。他们在法院门口四周排好了围墙式的阵队,并在四周都拉上了警戒线。其中一只队伍冲着关注团走来,大家便席地而坐,便衣指挥着保安扯断了关注团的“防捣乱线”,网友们都站了起来。

这时朱承志老先生用宏亮的嗓音喊道:今天,我们首先我们面对西方,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者默哀1分钟!手持喇叭的李新打开了哀乐,大家都低头默哀。保安们原本是听到了命令前来驱逐关注团的,这一下子他们全傻了,部分保安跟着关注团的哀乐默哀。但一个模样似乎是领导的便衣警察冲过来大声呵斥停滞不动的保安们:“默什么哀?把他们都拖走!你们听我的还是听他们的?”阿尔马上火了,和其他网友上来斥责便衣警察:“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像领导一样的便衣警察灰溜溜躲走了。

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关注团转移到警察指定区域法院门口左边的大马路中间。随即,关注团四周被拉上了警戒线,保安、法警紧靠警戒线组成两道人墙,将关注团与法院大门远远地隔开。

8点时分,东边数辆警车开道,三辆囚车急驶而来。


王荔蕻向着囚车呼喊:游精佑!
关注团全体跟着呼喊:无——罪!
王荔蕻:吴华英!
关注团:无——罪!
王荔蕻:范燕琼!
关注团:无——罪!
王荔蕻:游精佑!
关注团:回——家!
王荔蕻:吴华英!
关注团:回——家!
王荔蕻:范燕琼!
关注团:回——家!
齐呼:我们爱你们!让公平正义比太阳更光辉!
整齐响亮的声音响彻了马尾上空,震撼着马尾大地。

这场面很容易让人回想起20年前的5月,一群充满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在那段狂飙般日子里散发着的青春炙热与光彩。今天,所有的感慨我们却什么都不能说,因为,因言获罪的三网友就在我们面前,文字狱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能真实地记录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

8:30,三网友女儿进场旁听,关注团网友又开始新一轮的呼喊:游豫璟——加油!林静怡——加油!杜梅——加油!我们爱你们!我们爱你们的父母!

莆田关注团来了

香港关注团来了

云南网友关注团来了

深圳网友关注团来了

广西网友关注团来了

湖北网友关注团来了

河南网友关注团来了

山东网友关注团来了

游精佑的侄子这次又来了

此时,各地网友开始源源不断地赶来,福建当地网友勇敢地加入了关注团行列,电话不断打进来,各地网友被隔离在了一道道的警戒线之外。我们先到达的关注团成员被警戒线关闭在一个狭小而封闭的地带,似乎是一个小包围圈一样。而外围的马路两端,各有三道封锁线,与我们的孤岛算在一起,一共是七道封锁线,每一道封锁线里面都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网友,但是不能相互呼应了。

云南网友边民肩上挎着“网友抓不完”的条幅也来了,凯迪网友边民和屠夫是一对冤家,曾经对骂过无数次,为了游精佑三网民案他们第一次并肩站在一起并合影留念。边民说:游精佑骂过我,今天我因他而来,是为我自己,今天他在福州有罪,明天我就会在昆明有罪。

郝劲松律师来晚了,只能在警戒线外现场直播福建马尾法院审理,他说:对于中国人来讲,从思考到行动是一个坎,今天福建马尾法院门前,有很多中国人正在跨越这一看似艰难的坎。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里,为了三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捍卫着自己的言论自由,捍卫着自己的民主表达权。

游精佑的校友来了,他举着“西南交大声援游精佑无罪”的牌子也加入了关注团队伍。

昨晚被警察控制起来的严晓玲的母亲,被法庭拒绝在外的本案重要证人林妈妈勇敢而智慧地甩了看守她的人,也来到现场。

范燕琼的姐姐因发生“堵车”而姗姗来迟,不能进入法院旁听,也加入到了关注团行列。

福建政法大学学生来了二十几个人,被挡在了第四道警戒线外,被老师发现后马上开车把他们接走了。

冤民关注团来了,并且越聚越多,他们跪在地上,声泪俱下控诉福建司法的腐败。一时间,关注团成了冤民接待站,屠夫和王译收了厚厚一沓的控诉书状纸。

法庭内,正进行着一场对良心人士的审判;法庭外、互联网上,人民正进行着另一场审判。

各个媒体来了,悄悄的,有人认出来7家媒体包括中央大报的人,具体来了多少不便对他们做过多的介绍,大家心照不宣。成都台记者此次受压不能来现场,记者私下致电问情况,并表示会做第三期节目,成都台记者好样的……所有有良知的新闻人,都不会放弃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镜头。

口号声刚落,人们便自发地唱起来《国际歌》,悲壮而又苍劲: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歌声刚落,王荔蕻铿锵有力的声音再次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也跟着高呼:言论无罪!自由万岁!言论无罪!自由万岁!言论无罪!自由万岁!

后方网友发来信息:

▲这次福建事件似乎是一个民主运动的演习。高呼“自由万岁”的人们必将点燃争取公民权利运动的熊熊火炬。

▲王荔蕻大姐,屠夫,阿尔,老虎,张辉,李新,飘香,王译,天天,高建,平修大姐,以及朋友们高喊:草泥马!!!福州黑司法尽管放马过来:草泥马,发Q!!

▲后援团网友老虎庙说:盛大的“公民关注节”诞生自今天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后援团网友莫之许说:这次的群体围观,既是历年抗争积累而来的高峰,也将继续延续下去,与厦门PX完全不是一回事请,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后援团网友范亚峰说:福建网民案开庭已有2000余人围观,标志维权运动进入大规模街头化的阶段,必将给中国民主化带来巨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转折,一个伟大的街头抗争时代已经来临。

福建关注团网友,一个很年轻的瘦长的小伙子开始在保安组成的人墙前演讲,讲司法的黑暗,讲社会责任,讲我们孩子的未来,讲得泪流满面……

李金城和高健不辞辛苦地跑来跑去为关注团成员们送水送面包,最后高健把水和面包送到了保安人员的面前,当高健转身的时候,听到两个保安在说悄悄话:“让我们来也不说是做什么事情,早知道是这样的事情就不来了。”天天像个小天使一样,在人群中鱼贯而入游来游去,一旦发现疑似捣乱的人,便马上告诉阿尔,并用摄像机镜头对准他拍照。阿尔和王译则时常站在关注团后面警戒线内,观察着人群中的一举一动,维护着现场的秩序,并不时地捡起地上的烟头纸屑放到自备的塑料袋里。阿尔后来说他一共捡了七次烟头,并说决不能给福州人民留下一点污秽。

平修很专业地抗起她的大摄像机不辞辛苦地跑来跑去,记录下了每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

朱承志除了与王荔蕻交替着喊口号外,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与警察谈判协调,维护现场秩序。马尾警方派遣的赖警官,刚混到关注团里便被群众雪亮的眼光识别出来。于是,网友们都围了过来,媒体的摄像头对准了他。赖警官也大方地面对镜头说:“我也是老百姓,我相信自己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我也有孩子。今天我面对这么多的镜头说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他话音一落,围观的网友便掌声一片;大家齐说:“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赖警官接着非常友好地与朱承志、阿尔等网友合影留念。

后面朱承志、阿尔正和警方委派的代表赖警官谈判,前面又响起了欢快的《草泥马之歌》和庄严肃穆的《国歌》,网友张维提议大家都打开手机拨通亲人朋友的电话。这个沸腾的时刻顷刻间传遍了QQ群、skype群、推特及各大网站,后方网友把听到前方的声音录制下来,传遍了整个互联网——这一刻,整个世界与福建马尾网友的心一起澎湃、跳动。

▲听到你们正义的呼声,我们全都流下了眼泪。

▲在地铁里开启扬声器播放,人们情绪振奋,感动!加油!

▲你们有庞大的国家机器,我们有辽阔的马勒戈壁,你们今天在法院审判三网友,我们今天在网络上审判你们。

▲公民的权利不是靠谁恩赐的,而是靠每一个人争取的。今天,中国因你们而骄傲!

▲ 转发skype朋友们对前线战友的问候,你们辛苦了,爱你们!

▲华春辉说:王译打来电话,她不说话,打开了免提,我听到整齐的喊声,“范燕琼,无罪”,“游精佑,无罪”,“吴华英,无罪”,“言论自由”、“公平正义”……

▲福州者,覆舟也!让一切黑暗、愚昧、暴戾从福州开始覆舟。

正当大家热血沸腾的时刻,赖警官找朱承志先生商量:你们能不能不用喇叭?我们尽量做到不打扰百姓,王荔蕻、朱承志、阿尔与网友们协商后说可以不用,我们是正义的声音,不用喇叭也同样可以让黑司法发抖。

没想到警方得寸进尺,后面刚刚协调好不用喇叭,前面警方又派出代表与关注团商议:“你们能不能不喊口号、不唱歌?这样会打扰老百姓休息的。”

网友们一下子愤怒了。王荔蕻问大家:答应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答应!凭什么不让我们唱《国歌》?那条法律规定不允许我们唱《国际歌》?当年共产党就是唱着《国际歌》解放全中国的,现在你们害怕了吗?

朱承志先生问大家:不许唱《国际歌》,你们答应吗?大家又齐声高喊:不答应!朱承志对警察代表说:如果你认为我唱《国际歌》违法,你可以把我抓起来。大家齐喊:把我们都抓起来!随即,《国际歌》声再次雄壮响起。警察代表灰溜溜退回警戒线外,再没有露面。

这时,李新忐忑不安地拿着手机走过来告诉大家:律师发出信息,再过20分钟就要宣判了。人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在大家静静等待的时候,一直小流浪狗跑到了关注团被隔离地带。摄影师平修温和地用手摸摸它的头说:你也来声援三网友了。小狗没有躲避,平修乘机给小狗脖子上系上了黄丝带,随即各个媒体的摄像头都对准了这只小狗。

20分钟后,律师发出消息:宣判了,游、吴一年,范两年。

顷刻间,现场关注团网友们愤怒的情绪再次爆发!他们举起了拳头,齐声高呼:抗议!抗议!抗议!无罪!无罪!无罪!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后方网友发来信息:

▲无罪!每一次无耻判决,就是他们为自己的坟墓多掘一铲!

▲三亿网民救不了3个网民!“闽清严晓玲比巴东邓玉娇悲惨一万倍!”“福建文强比重庆文强黑N倍!”

▲这帮蠢货,判了3个人,丢了三亿人。

▲判了这3个人有罪,间接审判我们三亿人有罪。今天起我们三亿“诽谤”的网民都是光荣的罪犯。

▲福建司法已死,多年的走私、蛇头、偷渡生意让警察早已丧失人性和执法公信力。马尾很美,半山腰的住家小房子令人向往,但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你凌驾于国家与法律之上,你的权力地位不可碰触不容置疑,你可以置异己于死地或让他消失,你依靠制造恐吓和谎言来维持,你掩盖、篡改、耍赖、欺骗、掠夺,你还不敢承认你是黑社会吗?

屠夫,这个有着铁一般意志的男人此刻泪如雨下,阿尔与朱承志也抱头痛哭,福建网友瘦高个子青年手举公平正义的牌子跪在了地上泣不成声,整个关注团哭声一片。围墙的保安们也眼圈发红流下了眼泪。随即,屠夫流着眼泪高喊:福州法院无耻!大家都齐声高喊:王鑫下台!打倒贪官!司法腐败!福州法院流氓!

此时,人们已经顾不了许多,争相拿起喇叭轮流呼喊,王荔蕻、朱承志、李新、游精佑家属、范燕琼家属等,当大家知道三网友最终被以诬陷诽谤、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而被治罪时,不禁大声唏嘘,政府的公信力早就被这帮贪官们丢弃了!网友齐刷刷举起了“卧槽泥马”的牌牌。

张维和王译手拉手又唱起了《国际歌》,随即网友们也都自觉地拉起了手,大家在有限的空间围成圈边唱边走。

后方网友不断发来消息:

▲公平是什么?正义是什么?今天福建三英因言获罪,我若闭上了嘴巴,那么下次当我因言获罪时,谁会替我说话??

▲传说:福州高层有指示,今天参与围观的人,死!

▲一个连遮羞布都不要的国度,当然这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打着法律旗帜的法院里。

▲请现场网友密切注意:据线人向北京报,前日福建高层密谋策划应对此事。目前法院门前上下行线已经能全部封锁,已无退路。6辆拉人大巴隐藏于附近街区。建议你们低调……

▲紧急呼吁马尾现场网友!请立刻互相通气,告知此消息!并分工组织,保持互相之间的协助!当地网友爆料有好几车武警在来马尾的路上。

▲请转前线朋友,集体进退,不要落单,注意安全。但若你们其中的任何一个有事,我们责无旁贷赶往福州,和你们一起为祖国的解放、公民的自由担当。

▲三亿网民救不了3个网民!“闽清严晓玲比巴东邓玉娇悲惨一万倍!”“福建文强比重庆文强黑N倍!”

▲一个吸引了众多眼球的案件焦点不是集中在庭审的诘辩上,而是数道警戒线的大街上,究竟说明了什么?强权强奸法院!强权蹂躏民意!

▲福州警察在4•16现场都说,他们自己下班脱了警服都不敢说自己是警察。在福州,所谓福州司法的公信力,连警察内心中都是虚无的,脆弱的豆腐渣。

此时现场人们的情绪高涨氛围就如即将吹破的气球,一不小心触及即会爆炸,这时,王荔蕻用她高亢宏亮的声音讲道:“福州,我们还会来的!”网友们才收拾情绪,渐渐安静下来。

再好的戏剧都要谢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要暂时告别马尾了。于是,龙天(方志雄)打起来一个大大的红灯笼走在前面,以示马尾的司法黑暗;李金城和陈书伟扯起“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条幅,李新再次打开喇叭中的音乐,大家高唱着悲怆雄壮的《国际歌》,两人一排、井然有序地慢慢撤退。

一个小插曲:当关注团网友撤回到一个小铁路边时,闽清县政法委书记带着一行7人,开着一辆大巴车乘人不备时一下把严晓铃的妈妈拉到了车上,被李健等网友发现大家立刻围了上来,高健和李新站在车前面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在王荔蕻的带领下,网友们又把林妈妈抢了回来。

4 月17日北京网友关注团最后一批撤出马尾返京,18日后援团30多名网友,由老虎庙、刘强本带队持鲜花迎接,宴会长达5小时左右,德先生研究所负责人张辉宣布开即时研讨会,王荔蕻、老虎庙、屠夫、阿尔、刘强本率先发表讲话,群情高昂竞相发言,大约18点大家高唱着《国际歌》散去。

此次4月16日福建马尾三网友开庭,引来全国各地数百名网友亲临马尾现场,福建马尾群众达两千多人围观,6辆警车守候在关注团下榻的明珠宾馆,其他3辆藏在离宾馆不远的地方。马尾警方共出动千人左右的警力,警戒线7道拉长延伸至1000多米,完全是一副大戒严的架势。

网友信息:

▲这是一次成功的围观!一次伟大的围观!一次注定载入互联网史册的围观!屠夫们、巾帼不让须眉们赢得了道义,守住了良知,坚守了正义,你们赢得了未来,你们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关注团的网友石玉林说: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时刻。被抓进去也值了。

▲关注团网友王译说:这一刻,如果有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我会从容地迎着这颗子弹,决不会胆怯躲避。

4•16福州马尾三网友案围观事件,是非暴力运动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它将被载入中国公民运动的历史。

《中国人权双周刊》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iweeklyarchive.hrichina.org/article/430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马尔萨斯陷阱和大历史周期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08/00/36434100_634863434.shtml

以下是延伸内容:
让我们把视野一步一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历史上更多的周期规律。

史前时代的马尔萨斯陷阱
如果把时间的尺度扩大到史前时代,你会发现马尔萨斯陷阱早就在那里。

根据古人类化石和DNA考古的大量证据,已经证实,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步扩散到其他大陆。人类之所以走出非洲,就是因为远古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存方式。但是肉和果实容易腐烂,不能保存,无法剩余。当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一个地方的食物资源就开始承载不了更多的人,爆发马尔萨斯危机。

于是人们只好不断的迁徙,去追杀迁徙中的猎物,无意之间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分布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如果不是马尔萨斯危机,估计我们现在还呆在非洲老家。

后来人类发明了农业来替代采集狩猎的生存方式,才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马尔萨斯危机得到极大缓解。农业让粮食开始有了剩余,人们可以定居下来,一步一步的发展出文化、城市和国家。

从采集狩猎升级到农业,的确缓解了一段时间的危机,当农业发展了1万多年后,当土地资源不能满足暴增的人口时,还是爆发了残酷的战争来解决土地供应危机。


不同物种的马尔萨斯陷阱
如果把种群从人类扩大到所有生物,例如兔子、老鼠、甚至细菌,它们的繁殖也是指数型的增长,也会出现马尔萨斯陷阱,引发各种冲突。

培养皿里密密麻麻的霉菌和华北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是有些相似之处?
可能有人会说:太不靠谱了!怎么能把人类和霉菌做类比呢?!!!

霉菌和人类的相似性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也有科学家有同样的想法。在《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这部纪录片里,科学家用食物模拟了东京附近的城市布局。

结果粘菌生长出的菌丝与东京的铁路网非常的相似,有兴趣可以从63分45秒看起,过程基本如下。

地球最早的生物是30多亿年前诞生的细菌,微生物在数十亿年的生存战争中演化出了青霉素等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就是用来消灭其他微生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不过,与其杀光其他微生物,不如寻找跨种群的合作。8亿年前,地衣从海洋登陆,是最早统治大陆的生物。地衣之所以能占领陆地,就是因为它们演化出了共生关系,藻类和真菌可以各自分工、互利合作,实现了共享同一生存空间。
这种共生关系在生物界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没有肠胃里的大量微生物协作来分解食物,我们人类和大多数动物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到了恐龙时代,陆地上的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但是在大约1亿多年前,能够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逐渐开始覆盖全球。被子植物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把种子传播的更远,例如动物吃下植物的果实后,再通过排便把种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植物的后代在自己的附近生长。自己不会和后代之间争夺土地、阳光和养分,这些进化优势让被子植物减少马尔萨斯陷阱的发生几率,被子植物开始进入大爆发时代。

站在共生关系的角度看,被子植物实际上为动物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动物的岗位职责就是把种子撒的远一些,薪酬就是食用植物的果实。这是多么高明的激励系统设计!正是因为这套高效的激励系统,被子植物极大提高了扩张的效率,很快便席卷全球。裸子植物则因为缺少这样的激励系统,生存空间被快速挤压,只能在山岭和寒冷地区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蕨类植物更是完全被边缘化。


马尔萨斯陷阱导致了物种的大繁荣、大灭绝和大冰期
在20多亿年前,进化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因为蓝藻引入了新的能源系统,出现指数型大爆炸,很快布满海洋。海量的蓝藻在光合作用下制造出巨量氧气,提高了地球大气的氧气含量,使地球出现大氧化事件【1】,引发厌氧微生物的大灭绝和地球史上最严重的冰期——休伦冰河时期
上图是地球历史上大气氧含量的变化趋势。横轴是年代(单位是10亿年),右边纵轴是氧气含量,注意是对数坐标。红色线是氧气含量,蓝色竖线表示冰期。【2】

而8亿年前地衣的登陆又进一步提高了大气的氧气含量,再次引发大冰期,将整个海洋和陆地都冻结为雪球地球。【3】

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因为被子植物的大繁荣,导致白垩纪末期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降低,温室效应减弱引发了全球气温的大幅下降,在小行星撞击的联合作用下使恐龙等物种灭绝。【4】
6500万前地球进入新生代,恒温的哺乳动物则快速崛起,成为地球的新主宰,5000万年前出现高级灵长类动物。在这一时期被子植物继续大繁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减少。
下图是5亿年来地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注意上图中从1亿多年前开始,二氧化碳的浓度一直在降低。终于在258万年前使地球进入第四纪冰河时期

图片来源: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27/2007/2007022051801.html

从地球历史的尺度看,藻类、植物的指数型增长快速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资源,改变了大气中的氧含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物灭绝和大冰期。所以马尔萨斯陷阱也是推动生物繁荣、灭绝和冰河周期的内在力量。

300多万年前,一种高智商的古猿从树上来到地面,在掌握了直立行走后,通过团队合作和大量的新发明,成为史上最可怕的猎手。这些猎人的数量开始进入指数型增长,多次走出非洲布满全球。但是因为冰河时期的严酷环境,这些分布在各大陆的古猿逐渐灭绝,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就没有挺过极寒的冰河时期,成为人类远古的先驱。

10万前,经过激烈的物种竞争和残酷考验,最聪明的人类诞生了,他的名字叫智人,这是人类最后一次走出非洲,在灭绝了猛犸象在内的大量物种后,人类仅用了几万年就遍布全球。
1万多年前爆发农业革命,200年前爆发工业革命,人类人口第一次到10亿用了300万年,第二次只用了30年,……最近的一次只用了10年。
人类活动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是巨大的。下图是从冰芯中得到的1万年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从工业革命的公元1800年开始,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骤增。

相对于细菌、地衣、植物用亿万年改变大气组成,人类则仅用了200年就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人类爆炸式的增长让一切生物都相形见绌



马尔萨斯陷阱的本质
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无限的指数型增长和有限的资源增长的矛盾,本质的说,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从宏观视野上,细菌、植物、动物、人类、企业、国家都在马尔萨斯陷阱的压力下进行快速的演化,不断的再现繁荣、毁灭的周期规律。

一般来说,凡是指数型发展的事物,都会出现这样的周期规律。

例如在经济领域里,银行存款按照利率的增长就是指数型的发展。债券、股票、产品、企业和国家财政的回报率都必须超过银行利率的增长,如果落在银行利率后面,就会陷入各种危机。
所以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现象,例如经济危机,本质上还是马尔萨斯陷阱,不同的是从生物和气候周期换成了资本(财富)的繁荣和毁灭周期。

还有更多的指数型增长矛盾:
  1. 工厂自动化使产量快速增长,但市场的容量增长有限。
  2. 社会各领域的知识量极速爆炸,但人的教育和学习效率增长有限。
  3. 计算机算力的增长符合摩尔定律,但人的能力在心智瓶颈下提速有限。
  4. 互联网世界的链接和信息量的暴涨,但人发现和分析信息的速度提升有限。
  5. 每天影响人们注意力的信息渠道在增加,但是人们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提升有限。
  6. 自动化和机器人使劳动密集型岗位迅速减少,但失业人群提升个人素质的效果有限。
  7. 机器、计算机、软件和算法在快速进化,但人的进化则因为医学水平和伦理限制增长有限。
所以人类只是暂时摆脱了人口的马尔萨斯陷阱,但其实它无处不在,是永远也摆脱不了的自然规律。

如果不想掉入这个陷阱,就请老老实实的让自己和后代不断演化来升级吧!


结论
  • 马尔萨斯陷阱也是推动地球历史上物种繁荣、灭绝以及冰河周期的内在力量。
  • 马尔萨斯陷阱的本质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 只有不断的演化和升级,才能不掉到陷阱里。


后续阅读

马尔萨斯主义


马尔萨斯主义

http://www.baike.com/wiki/%E9%A9%AC%E5%B0%94%E8%90%A8%E6%96%AF%E4%B8%BB%E4%B9%89

开放分类:哲学术语社会经济经济理论自然辩证法名词
马尔萨斯主义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派。产生于18世纪,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第一次明确地把人口问题同社会状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度成为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理论根据之一。(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anism)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人口理论体系。

马尔萨斯主义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派。产生于18世纪,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第一次明确地把人口问题同社会状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他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比率增长,而粮食和其他生产却是以数字级数比率增长的,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永远超过粮食同其他生产增长的速度,由此推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他还提出了让渡利润论和第三者理论。即由于存在着由地主、官僚和牧师等组成的“第三者”,他们只买不卖,才支付了资本家的利润,才避免了社会消费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前提/马尔萨斯主义 编辑
(1)人的性本能几乎无法限制;
(2)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
基于这两个假设,他论断人口是按几何级数,例如1,2,4,8……2”增加,而食物只是按算术级数,例如1,2,3,4……n增加,因而食物供应量的增加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加。他认为,防止人口过快的方法在历史上有两种:
(1)积极性抑制,如饥荒、灾害、疾病、战争等;
(2)预防性抑制,如禁欲、晚婚、不结婚等。
马尔萨斯断言,人口的繁殖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自然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论后来曾以各种新的形式不断出现。1822年,英国的F.普雷斯发表了《人口原理的说明和例证》一书,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
合理性与错误/马尔萨斯主义 编辑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度成为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理论根据之一。当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也有其合理的因素,他所提出的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问题和节育、晚婚等问题,值得人们注意和研究。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控制,无疑会造成社会的沉重负担。但是,它没有看到人口的增长不是纯生物的自然过程,而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历史过程。离开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具体的生产方式去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性,这正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在理论上的主要错误所在。

马尔萨斯/马尔萨斯主义
(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anism)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人口理论体系。
英国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所创的反动的人口理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认为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他认为,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他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马尔萨斯认为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马尔萨斯利用他所编造的所谓人口原理,首先反对葛德文等人的社会改革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势必刺激人口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致于生殖过多的子女。所以,财产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其次,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认为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他宣扬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救济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于别人,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力的;再次,宣扬工人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人口的多寡。他认为一国的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主义 编辑
他的主要论点之一,他以“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作为自己人口理论的经济学和自然史的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食物赶不上以几何级数速度增加的人口的需要。马尔萨斯主义的错误和反动本质,就在于他抛开社会制度,从人类作为生物的属性出发,制造了一个抽象的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把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劳动群众失业和贫困,都归因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掩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的失业和贫困的真正根源,公然宣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由“人口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是永恒不变的,从而反对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马尔萨斯主义 编辑
马尔萨斯反对葛德文等人的社会改革论,指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势必刺激人口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所以,财产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其次,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他宣扬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救济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于别人,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力的;再次,工人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人口的多寡。一国的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
评价争议/马尔萨斯主义 编辑
空想社会主义者指出:社会制度是人类贫困的根源,他们指出制度改造和科学发展是避免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物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
1.马歇尔指出:不是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类的贫困和苦难,相反,人口的缩减将会产生停滞的经济后果。
2.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谈论的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世界,现实社会根本不存在这种抽象的规律,而只有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3.新马尔萨斯主义主张用避孕的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而马尔萨斯本人则以道德为依据不赞成使用避孕方法。
4.坎南提出适度人口论,适度人口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社会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5.萨缪尔森提出人口零增长论,指出:应当限制多余的生育,必须在相当的时期内,使人口增长达到一个零度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6.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马尔萨斯在调查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人口的自然属性,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7.马尔萨斯第三个命题没有考虑“人口移动”这种方式也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使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两相平衡,也没有考虑到“罪恶”与“贫困”还与社会制度有关。

马尔萨斯《人口论》摘录及读后感


马尔萨斯《人口论》摘录及读后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a27070100yg3t.html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12-18 20:19:26)
标签: 读书 《人口论》 马尔萨斯 马寅初 文化 分类: 人口论坛
    离开了计生岗位,才耐住性子终于看完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尽管太迟了,毕竟还是仔细拜读了,估计大多数同行在奉此书为圣典的同时,根本就没翻过,毕竟当今社会少有人认真读书了。可是正由于此书,才有了节育政策的推行。
    马尔萨斯认为,如果不受阻碍,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而资源和生活资料却只能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还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尔萨斯经济思想的影响不亚于他的人口思想的影响。马尔萨斯的亲密朋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受马尔萨斯的影响,提出了“工资钢铁定律”。“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常说的一个主要成分。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寅初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成为在中国倡导计划生育政策的引领人。
    但马尔萨斯的论点,无论是他生活的年代还是此后直到现在,都存在争论。我认同穆光宗所说的:“放任状态下的人口增长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这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一个合理部分。”但我同样认为,如果机械地相信他的观点,无疑过于悲观了。世界过去了213年,人口增长了数倍,但他预料的后果并没出现,人类反而更为富足了,这就是马尔萨斯理论的局限性。
                   马尔萨斯《人口论》摘录及读后感
    《人口论》([英]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文库·人文社会科学元典丛书
    ☆马尔萨斯(Thomo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人口论》导读
《人口论》的主要内容(P5—13)
张洪珍在《关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中将其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
两个公理(P5)
马尔萨斯从人的生物学、自然属性提出两个公理。他说:“我认为我可适当地定下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而且这两个法则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两个级数(P5)
马尔萨斯从两个公理出发,提出两个级数。他说:“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每二十五年增加一倍。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说十亿吧,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算术级数增加,250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为512对10之比例,300年内将成为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
两个抑制(P5)
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
一条规律(P5)
即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
一个适度(P5)
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三个命题(P6)
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致。
四点结论(P6)
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自然法则的支配,工资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人。
(三)《人口论》:历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
空想社会主义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制度是人类贫困的根源,他们认为制度改造和科学发展是避免人类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物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
闻名于世的经常学家、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不是人口的导致了人类的贫困和苦难,相反,人口的缩减将会产生停滞的经济后果。
新马尔萨斯和现代马尔萨斯主义(P9)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诞生后,英国就出现一批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拭人口的其他途径,从而产生了新马尔萨斯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普雷斯。他先是马尔萨斯的积极追随者,但后来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普雷斯并不赞成马尔萨斯倡导的晚婚和禁欲,而是主张用避孕的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恰恰是为马尔萨斯所反对的。由于马尔萨斯本人以道德为依据不赞成使用避孕方法,因此用避孕手段来控制人口的倡导者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在马尔萨斯主义和新马尔萨斯的影响和鼓动下,人类开始进行人口普查和节育运动。于是,节制生育的政策得以实行,节制生育的技术被广泛投入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马尔萨斯主义以新的形式盛行于世,这就是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人口危机论”和“自然资源枯竭论”是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中影响比较大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保罗·伊尔里奇和多尼拉·米多斯等人。
1970年,美国学者保罗·伊尔里奇出版了《人口爆炸》一书。他认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人,从口翻番的时间大为缩短;人口爆炸来自第三世界,人口过剩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落后、饥饿、失业等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比较缓慢,有的已经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他认为,可怕的人口爆炸甚至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认为人类的生存出路就是减少人口,特别是要减少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增长率。
1872年,由美国学者多尼拉·米多斯等联合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微电子技术研究形成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他们认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而其中心问题就是人口危机。他们认为,由于第三世界人口的激增,导致了粮食匮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已经面临末日。
适度人口论是由19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提出并积极加以倡导的,这个流派积极探讨最适合和最有利的人口数量。坎南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都是影响人类进步的消极因素,只有适度人口才能促进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适度人口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社会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人口零增长论的代表人物就是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伟大的人口学说”,它的原则是“正确的真理”,但鉴于当代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它的某些观点应该“修正和补充”,由此,他提出了“人口零增长论”(ZPG)。在萨缪尔森看来,尽管不可否认世界的生育率有所下降,但是世界的总人口仍然是在“以世界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增长”,所以目前仍然迫切要求限制多余的生育,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人口增长达到一个零度增长和全球性均衡。
    ☆译者序
     ☆《人口论》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相反两派的敌意,使这问题几乎没有解决的希望——人类及社会完成可能性的主要议论,迄今未曾圆满答复——人口增加所惹起的困难之性质——全书主要议论的大纲。
     第二章  人口及食物的增加率不同——这二增加率不同必然会生出的结果——此行结果在社会下层阶级状况上所生出的一进一退情形——为什么理由这一进一退的情形不能如所期望的被人注意——此书一般议论所根据的三个命题——提议就这三个命题,考究各种已知的人类生存状况。
     第三章  略略考察未开化的或狞猎的状态——牧畜国或侵略罗马帝国的未开化民族——人口增加力优于生活资料增加力——北方移民大潮的原因。
     第四章  文明国的状态——欧罗巴现在,比恺撒时代,人口也许是遥较为多——计算人口的最好标准——休谟所提倡的人口计算标准,其中有一个,也许是错误的——欧洲现在大多数国家,人口增加都很迟缓——第一个妨碍或预防的妨碍,就苒吉利的情形来考察。
     第五章   第二个妨碍或积极的妨碍,就英吉利的情形来考察——何故在英吉利征集了这莫大的金额仍不能改善贫困状况——救贫法之有力趋势,是取消它自身的目——缓和贫民困苦的方案——根据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要由社会下层阶级,完全除去贫乏的压迫,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人口增加的一切妨碍,都可还原作贫穷与罪恶。
    第六章   新殖民地——那里人口迅速增加的理由——北美殖民地——亚美利加腹部殖民地人口异常增加的实例——旧国要从战争疫病饥馑或自然激变的荒废,回复过来,亦是很迅速的。
    第七章   流行病的一个盖然的原因——苏歇米尔斯表的摘要——在一定场合可以预期的疫病季的周期循环——任一国短时期内诞生数相对埋葬数的比例,不足为人口真实平均增加的规准——人口永续增加的最好的标准——生活上的大节俭,是中国印度饥馑的一个原因——奖励人口增加唯一适当的方法——国民幸福的原因——饥馑,自然压制人口过剩的最后方法及最可怕的方法——认上述三命题已经确立。
    第八章   华莱士——设想由人口增加而起的困难为期尚遥之错误——孔多塞关于人类主张——据孔多塞说明,这一进退运动,应在什么时期,适用于人类。
    第九章   关于人类生理完成可能性及人类寿命无限延长性,孔多塞的推测——以动物的繁殖,植物的栽培为例,说明由局部改善推论无限,是一个谬误,虽然局部改善的界限不能确定。
    第十章   葛德文的平等制度——以人类一切罪恶归于人类制度之错误——葛德文对人口所生困难的第一个解答,是全然不充分的——葛德文的美丽的平等制度,被假设是实现了的——单有人口原理,已可在30年那样短期间内,把这制度完全推翻。
    第十一章 葛德文推测,两性间情欲未来会消灭——这种推测,没有明白的根据——爱欲不与理性或德性相矛盾。
    第十二章 人寿无限延长,葛德文的推测——精神刺激对人体是有影响的,但从此推得的推论,却是不适当的,以各种事实为证——不以过去事实为根据的推测,不能说是哲学的推测——葛德文孔多塞推测世间人类日近于不死,这是怀疑主义不合理的例。
    第十三章 葛德文视人类只有更改,是一个谬误——人是一种合成的存在物,在悟性的决定上,情欲常常是一种扰乱的势力——葛德文关于强制问题的推理——性质不能由一人传达他人是真理。
    第十四章 葛德文全书所系的关于政治真理的五个命题,均不曾确证——依人口原理而起之困难,何以会使人类的罪恶及道德上的弱点,不能全然绝根,我举出了几种理由——葛德文所谓完成可能性,不能适用于人类——人类的真实的完成可能性,基质如何。
    第十五章 过于完全的模本,有时候,与其说会促进改善,不如说会妨碍改善——葛德文论贪欲与浪费——社会的必要劳动,要适当的分配于一切人,乃不可能——对劳动的讥嘲,可以惹起现在的恶,但没有或几乎没有机会惹起未来的善——农业劳动总量的增加,对于劳动者,常常是一种利益。
    第十六章 亚当·斯密博士认为社会收入或资财的一切增加,都是维持劳动的基金的增加,也许是错误的——财富增加不能改善劳动贫民境况的例——英吉利财富增加了,但维持劳动的基金,没有比例的增加——中国贫民的状况,虽有制造业使财富增加,亦不会改善。
   第十七章 什么是一国财富之适当的定义——法兰西经济学者认一切制造业者为不生产劳动者,他们的理由,不是真的理由——工匠及制造业者的劳动,对国家虽然是不生产的,对个人却充分是生产的——蒲勒士博士二卷观察中一段可注意的话——蒲勒士博士以美洲的幸福及人口增加迅速,主要归因于其特殊文明状态,乃是谬误——闭起眼来不看社会改良途中的困难,不能希望生出何等利益。
    第十八章 人口原理所引出的困难,就人类以不断的压迫,从而使我们希望来世——神预知的观念,与试练的状态不相容——此世界,也许是唤醒物质成为精神的伟大过程——精神成立的理论——肉体的欲求及从此发生的刺激——一般法则的作用及从此发生的刺激——人口原理所引出的生活困难及从此发生的刺激。
    第十九章 人生的悲哀,乃心情温柔化慈悲化所必要——社会同情心的刺激,往往可以生出一种品性,比仅有才能的品性,更为高贵——要生出道德上的善,道德上的恶也许是必要的——由理智欲求而来的刺激,因自然无限变化,形上问题含有暧昧的原故,得继续维持——天启的困难,由这原理说明它——圣经包含的证据程度,也许最适宜于人间官能的改良及人类道德的改善——精神创于刺激的观念,似乎说明了自然的恶及道德的恶何以存在,
第一章(P1——P7)
P6: “我以为,我可适当的定下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
P6: “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
   P7: “人日增殖力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第二章(P9——P16)
P11: “我们说,人口在无妨碍时每25年加倍,或按几何级数率增加。”
P11—P12:“我们再在地球上任取一地域来观察,比方,就在这岛国……这岛国的人口,算约700万。我们假设现生产物,恰好足够维持这个人数。在最初25年间,人口为1400万,食物亦加倍。生活资料与人口的增加相等。在第二个25年间,人口将为2800万,生活资料仅足维持2100万。在第三个期间内,人口将为5600万,生活资料仅足维持这人数的半数。100年了,人口将为11200万,生活资料却仅足支持3500万。其他7700万人,遂全无给养。”:
P13:“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假定有十万万罢,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增加率增加,225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512对10之比,300年内,将成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
P16:“人口增加,不能没有生活资料,这命题如此明了,已不必要有任何证明。”“有生活资料的地方,人口必定会增加,这命题是一切民族的历史所能充分证明的。”“而且,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非惹起贫穷或罪恶,即不能限制。试一参证人生的杯中,含着这样大部分的贫穷与罪恶,而引起贫穷与罪恶的物理原因,又在继续发生作用,这命题就有太教人信服的证据了。”
第三章(P17——P22)
P22:“促起北方大移民潮的真正原因,使其继续推进而侵袭中国、波斯、意大利及埃及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食物缺乏,人口的增加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
第四章(P23——P29)
P25:“中国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国家,那里几乎一切土地都在耕作,有大部分土地是每年收获两次,人民生活又甚节俭。只要知道这几点,我们就已有把握,推论那里的人口甚多。”
P27:“早婚盛行所必致惹起的过剩人口,有不时发生的饥馑及抛弃婴孩的习惯为之抑压。”
P29:“以上所述英吉利社会情状,如果近于事实——我并不觉得,那有夸张的处所——我们就得承认,在这个国度,人口增加的预防的妨碍,曾以种种程度,在社会内一切阶级发生作用。”
第五章(P31——P41)
P33:“人口开始增加后才与以抑压的妨碍,我称之为人口增加之积极的妨碍。”
P41:“这一切妨碍,都可适当的还元作贫穷与罪恶。”
第六章(P43——P47)
注解:黑死病。17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作为一种自然的恶,导致人口锐减。马尔萨斯认为,黑死病等疾病是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疾病、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都是阻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阻碍,人口会按几何级数增长。(P45)
第七章(P49——P59)
P56—P57:“关于中国,我们所有的一切记载,如果是可靠的,下层阶级人民,就习惯了尽可能依最小量的食物而生活,即令拾得一废物,为欧洲人情愿饿死亦不情愿吃的龌龊东西,他们亦高兴吃下去,中国法律许父母抛弃儿女,这亦是驱进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在这状态下的国家,必然会发生饥馑。其国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而言,既是这样众多;其平均生产物,又仅足维持居民生命,所以,一遇节季不良,生产物稍形不足,就不能有别的办法。印度人生活习惯上极节俭的风气,在某程度上,说是印度饥馑的原因,亦是可能的。”
P59:“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第八章(P61——P59)
注解:华莱士(1823—1913),他认为人类在原始社会只不过是很少数目,古代人口发展到今天,数目没有按几何数增长,是因为人口增殖受到阻碍。这一观点与马尔萨斯的观点相同。
第九章(P67——P74)
注解: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启蒙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有法国大革命“擎炬人”之誉。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提出的 “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观念,而成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人之一。马尔萨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对他的思想。
P70:“自然法则的不变性,因果的不变性,是一切人类知识的基础。”
第十章(P75——P86)
注解: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18世纪的英国政治哲学家和著名作家。葛德文在《政治正义论》里反对政府制度,反对财产制度,也反对婚姻制度。他不光是反对结婚,也不赞成同居,他认为男女分开居住的好,各人做各人的工作,互不干扰。他是马尔萨斯的主要论敌之一。
P79:“葛德文不曾以其富有洞察力的精神,稍稍注意世间人类的真实状况。看他所揭示的铲除人口过剩困难的方法,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他说“’对于这种反调,显明的答复是,理性会预见将来的困难。可以住人的地球,有四分之三,现今尚未曾耕作。已经耕作的部分,尚能有无限的改良。人口再继续增加几万世纪,地球亦还能够给居民以生活资料。’”
第十一章(P87——P91)
第十二章(P93——P102)
第十三章(P103——P108)
第十四章(P103——P108)
P79:“前三个命题,直可说是一个完全的三段论法。如果所谓适当的传达,意即谓一种确信,可在行为上生出适当的结果,则大前提可以承认,小前提须加以否认。”
第十五章(P115——P123)
第十六章(P115——P123)
注解: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5—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他在经济和人口方面都比较乐观。认为对工资水平的限制不是来自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而是工资基金水平。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果然要一定比例,但土地改良和耕作足以生产供给全社会的食物。马尔萨斯被称作亚当·斯密的学生,因为他预见了人口过剩,而马尔萨斯则发展了他的这一观点。
P79:“亚当·斯密博士说,中国也许老早已经富裕到该国法律及制度所许可的程度,但若法律及制度改变,外国贸易被尊重,她就可以有更大得多的富。”
P79:“如果中国大大尊重商业及外国贸易,则因该国劳动人数众多,劳动低廉,她会制造大量制造品,以贩售于外国,那是很明白的。其生活必要品既已有莫大的分量,其国内领土又已有惊人的面积,所以,为报答其输出而输入来的分量,对于该国生活资料年年的贮积,将不能有何等显著可见的增加,这是同样明白的。她的大量制造品,输往世界各地,主要是交换各地的奢侈品。所以,食品生产事业,似不会省下任何劳动。与资财所能使役的人数比例言,该国人烟亦太稠密了;劳动是如此丰夥的,没有人会耐苦支缩减劳动。这样,结果也许是尽土地之所能,发生最大量的食品生产,盖因缩减劳动,虽使农业家能以较廉价携一定谷物到市场上,但与其说会增加总生产量,尚无宁说有减少它的倾向;从而在农业上,就某几点说,缩减劳动,与其说是公利益,尚无宁说是私利益。中国如要制造大量制造品贩售于外国,非从农业取去许多劳动者不可,事态遂于以改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农村的生产物。制造业工人的需要,自然会提高劳动的价格;但生活资料量既不增加,生活资料的价格必与之相并而进;如果生活资料量实际已经减少,其价格的提高,且将超而过之。国富显已增加;其土地与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每年会境加;但维持劳动的真实基金,将停止,甚至减少;从而,增加的国富,与其说会改善贫民状况,尚无宁说有抑下贫民状况的倾向。就对生活必要品方便品的支配权说,他们所处的境遇,与前相等,或竞较前为劣。而有大部分贫民,反不得不以卫生的农业劳动,交换不卫生的制造业劳动。”
第十七章(P133——P140)
第十八章(P141——P149)
注释:马尔萨斯认为,如果不受阻碍,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而资源和生活资料却只能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还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尔萨斯经济思想的影响不亚于他的人口思想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亲密朋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受马尔萨斯的影响,提出了“工资钢铁定律”。
“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常说的一个主要成分。
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寅初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
P143:“生活困难的困穷,不断的压迫人类。这考虑所引出的人生观,表明了在这世间,要合理的主张人类完成可能性,是毫无希望的,从而使人强烈的希望于来世。”
第十九章(P15——P159)
    P159结束语:“恶害在这世间,不生失望,只生活动。我们不是忍耐的屈服于恶害,是努力去避免它。竭全力从自身,从他所能影响的大范围中,除去恶害,不仅是每个人的利益,而且是每个人的义务。他越是尽了这种义务,他越是贤明地指导他的努力,他此等努力越是成功;那么,他也许越加会改善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精神,从而,越加完全地履行创造者的意愿。”